EN
关注我们
探索有组织科研 | SMART Investigator 迎来第二批优秀学者
2025/06/26

深圳医学科学院联合研究员项目「SMART Investigator Program」第二期启动,蔡尚、Charles M. Lieber、李雪明、毛颖、欧阳证、张兵、张娅、张政8位专家强势加入,探索有组织科研!


 SMART Investigator 项目 


SMART Investigator 项目是深圳医学科学院设立的聚焦医学研究协同创新,通过跨机构、跨学科、跨地域的联合攻关和全球科技合作网络建设,推动医学前沿领域的知识共享与技术融合,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群体的合作项目。项目对标国际顶尖科研资助模式(如HHMI Investigator项目),遵循“科学家主导、长周期资助、包容性评价”原则,聚焦重大疾病诊疗、转化医学及前沿技术突破,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医学科技创新枢纽提供核心驱动力。


有组织科研:紧扣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SMART紧密衔接国家战略布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组织破解“卡脖子”难题。支持顶尖科学家打破学科、机构、资源壁垒,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助力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重大科研目标攻关中,其复杂性往往超越单一个人、团队或机构的能力范畴,亟需一支兼具深厚理论基础与丰富实践经验、深刻理解临床需求并掌握前沿科学思路的跨领域联动研究团队协同攻关。科研思维、范式及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正为医学科学研究带来全新机遇与可能。


本期SMART研究者计划汇聚了临床顶尖专家与前沿科技专家。依托强大的组织功能,我们有效整合来自不同学科与领域的顶尖研究力量,围绕共同的关键医学科学问题,推动深度融合的跨学科研究,旨在探索协同攻关新模式,产出具有突破性、关键性的医学科学成果。



专家

(注明:按姓氏字母首字母排序)


蔡尚博士

干细胞及癌症研究学者,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004-2009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生物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组装与染色体排列的分子机制的研究。2010-2017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体干细胞及癌症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机制及分化途径。2017年以特聘研究员加入西湖大学,建立干细胞与癌症研究实验室。蔡尚实验室研究聚焦解析肿瘤微生态环境的构成、演化以及与肿瘤细胞、免疫细胞的互作关系,通过多组学、类器官重构、基因编辑等多种手段探讨肿瘤微生物对肿瘤发生进展的影响,以及通过操控肿瘤微生物改造肿瘤微生态环境从而治疗肿瘤的可行途径。


Charles M. Lieber教授

国际纳米科学与化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医学院以及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获包括Wolf化学奖与Welch化学奖在内的众多奖项,2017年被哈佛大学授予最高级别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Charles M. Lieber教授是纳米材料研究的先驱,尤其在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电子学等领域取得突破。他开发了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推动了纳米线、纳米电子器件及生物传感器的发展,相关研究在计算、光子学、神经电子学等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Charles M. Lieber教授领衔的i-BRAIN(SMART智脑中心)聚焦跨学科前沿研究,整合科学、工程与医学领域的优势,致力于研发革命性的脑机接口(BCI)技术,以构建电子设备与大脑之间的智能桥梁。团队通过创新探索,持续深化对大脑功能及脑疾病机制的理解,并着力开发治疗神经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突破性技术。在推进现有技术转化应用的同时,更放眼未来科技发展,探索那些当下仍被视为科幻的前沿领域。


李雪明副教授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长聘副教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冷冻电子显微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着重于开发和利用最新的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实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物结构超高分辨率三维重构,拓展人们在原子水平上观察并研究生命活动的能力。同时,致力于将电子显微学应用到生物学研究中去,以解决与生物结构相关的重要生物学问题。未来着眼于发展新一代冷冻电镜装置和技术,结合实验及图像处理分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刻画从组织到细胞的纳米甚至原子级分辨率结构,使生物学家能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并推动冷冻电镜技术在药物设计以及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已发表文章60多篇,其中以通讯或者共同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及其子刊、Structure、JSB等专业核心杂志发表近30篇文章,开发的技术已获得5项专利。


毛颖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从医30余年,主持颅脑手术12000余例,积极探索将经典微创神经外科技术与前沿脑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在脑肿瘤与脑血管病两大领域实现了多项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与突破:鉴定胶质瘤的多种分子特征,并率先实现沿分子边界精准切除脑胶质瘤;创建颅内外个体化脑血流重建手术体系,有效治疗复杂脑血管病的同时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总体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部分领先水平。参与制定国家脑计划战略规划,是脑疾病领域核心专家,主持建立全国最大的神经疾病治疗中心之一。在N Engl J Med、Cell、Cancer Cell、Nature Biomed Eng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3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膺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为我国神经外科与脑科学的融合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欧阳证教授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入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质谱仪器技术及质谱生物医学应用,在质谱小型化、原位电离、生物分子结构分析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主编;曾获美国国家基金委Early Career Award、Coulter 基金会 Early Career Award、美国普渡大学Faculty Scholar、美国质谱学会研究奖、国际质谱学会Curt Brunnee仪器研究奖等。


张兵博士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体干细胞的调控机制与组织再生,特别以皮肤为模型系统,深入探究神经与干细胞的相互作用。其研究揭示了“神经-干细胞互作”机制(Nature,2020,入选年度十大科学发现),明确了交感神经对干细胞行为的直接调控。随后,团队进一步解析了HPA轴与组织微环境的互动,揭示饮食、代谢与再生活动之间的深层联系(Cell,2025)。曾获哈佛大学杰出教学奖和Charles A. King Trust博士后奖。目前,张兵团队致力于神经、免疫与再生领域的前沿交叉研究,关注神经信号如何协调干细胞激活与免疫微环境重塑,并深入解析皮肤及毛发疾病中细胞互作失衡的机制。同时,团队结合人类多组学数据与体外模型,积极开发针对皮肤疾病和再生障碍的新型疗法,推动再生医学精准治疗的新方向。


张娅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担任科技部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负责人。长期深耕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交叉研究,聚焦智能方法的原创性探索与关键技术转化,近年来在医学通用大模型、多模态医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持续产出具有代表性的成果,相关研究已在多家三甲医院应用验证。在IEEE TPAMI、Nature子刊等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超过16,000次,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目前,她正将研究重点拓展至罕见病诊疗领域,致力于以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诊断难、治疗难等关键问题。


张政教授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肝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学者奖,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聚焦重大传染病发病机制及治愈新策略;最早阐释了新冠病毒感染早期抗体应答特征,联合研发出中国首款新冠肺炎中和抗体药物,获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等,相关成果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被多次写进相关指南,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申请/获得国内/国际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近20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Cell、Nat Med、JAMA等发表论文150多篇,它引超2万次,ESI高被引论文近30篇,多篇文章获同刊或它刊正面评述,受邀在Nat Immunol等权威杂志撰写评论或综述多篇;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2%顶尖科学家。